Euclides 歐幾里得, Ji he yuan ben 幾何原本, 1966

Page concordance

< >
Scan Original
111 八三 [83]
112 八四 [84]
113 八五 [85]
114 八六 [86]
115 八七 [87]
116 八八 [88]
117 八九 [89]
118 九〇 [90]
119 九一 [91]
120 九二 [92]
121 九三 [93]
122 九四 [94]
123 九五 [95]
124 九六 [96]
125 九七 [97]
126 九八 [98]
127 九九 [99]
128 一〇〇 [100]
129 一〇一 [101]
130 一〇二 [102]
131 一〇三 [103]
132 一〇四 [104]
133 一〇五 [105]
134 一〇六 [106]
135 一〇七 [107]
136 一〇八 [108]
137 一〇九 [109]
138 一一〇 [110]
139 一一一 [111]
140 一一二 [112]
< >
page |< < of 399 > >|
23幾何原本 卷一之首
幾何原本第一卷之首界說三十六 求作四公論十九
泰西利瑪竇口譯
吳淞徐光啟筆受
界說三十六則
凡造論。 先當分別解說論中所用名目。 故曰界說。
凡歷法、地理、樂律、算章、技藝、工巧諸事。 有度、有數者。 皆依賴十府中。 幾何府屬。 凡論幾何。 先從一點始。
自點引之為線。 線展為面。 面積為體。 是名三度。
第一界
點者、無分。
無長短、廣狹、厚薄。  如下圖。 ( 凡圖十干為識。 干盡用十二支。 支盡用八卦八音。 )
1[Figure 1]
第二界
線、有長無廣。
試如一平面。 光照之。 有光無光之間。 不容一物。 是線也。 眞平眞圜相遇。 其遇處止有一點。 行則止有一
線。

Text layer

  • Dictionary

Text normalization

  • Original
  • Regularized
  • Normalized

Search


  • Exact
  • All forms
  • Fulltext index
  • Morphological index